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就是产业兴旺,农业产业发展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基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农业一二三产逐步融合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本文以江苏省365体育投注注册_365限制结束投注_bat365在线官网平台为例,通过走访、调研、问卷等方式,分析目前365体育投注注册_365限制结束投注_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和带动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存在的短板、问题和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的具体对策。
关键字:产业融合;农民增收;农业
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365体育投注注册_365限制结束投注_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365体育投注注册_365限制结束投注_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把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摆上了突出位置。本文选取365体育投注注册_365限制结束投注_bat365在线官网平台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365体育投注注册_365限制结束投注_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情况。
一、调研样本情况
本次调研选取通州、海门、如东、启东、如皋、海安6个县(市、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研,发放并回收311户农户调查问卷,62户经营主体调查问卷,经营主体调查对象涵盖了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种类较为齐全。
1、从经营主体看,本次调查了16家农业龙头企业,11家农业合作社,25家家庭农场,9家种养大户以及1家水产养殖场。
从成立时间看,多数经营主体的成立时间较长,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多年。成立时间在7年以上的占58.1%,3-7年的占27.4%,1-3年的占12.9%,1年以内的占1.6%。
从人员数量看,将近半数的经营主体人员数量较少。人员数量在10人以下的占48.4%,10?50人的占35.5%,100人以上的占9.7%,50-100人的占6.5%。
经营主体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为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比85.5%、30.6%、25.8%。
从年经营收入看,经营主体的年经营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占33.9%,10?50万元的占29.0%,50-100万元的占16.1%,10万元以下的占11.3%,100-200万元的占9.7%。
2、从农户看,311户农户中,57.6%为男性,42.4%为女性。
从年龄构成看,50-59周岁的农户占比44.1%,60周岁以上农户占比30.5%,30-49周岁的农户占比22.2%,18-29周岁的农户占比3.2%。
从学历构成看,初中毕业的占比49.5%,小学及以下的占比23.5%,高中毕业的占比16.7%,大专及以上的占比10.3%。
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水产养殖业,分别占比78.8%、8.7%、6.1%。
从农户加入经营主体每年获得的收入看,收入在10001?30000元和30001—50000元区间的农户较多,均占28.6%,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占23.2%,收入在50001—70000元的占10.9%,收入在70000元以上的占8.7%。
二、发展现状
1、发展势态良好,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的积极推动下,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20827个家庭农场纳入名录管理,经营总面积182万亩,其中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4080个;创建示范家庭农场1359家,其中省级206家、市级189家、县级964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总数4051家,入社成员总数77.4万个,共有示范社713家。全市累计建成新型合作农场431个,村集体经营规模近22万亩。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共有301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72家,市级龙头企业21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位列全省第三。全市新增“农业板”挂牌企业40家,占全省新增总数的17.5%,新增数量位列全省第一,目前累计达133家。4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典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市已累计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2家,其中省级典型产业化联合体31家。
2、特色产业引领,形成示范带动作用。365体育投注注册_365限制结束投注_bat365在线官网平台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呈现出“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趋势。“种植+”林牧渔,形成循环型农业;“农业+”加工流通,形成延伸型农业;“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形成体验型农业;“农业+”信息产业,形成智慧型农业。以一产为基础,不断转型,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以二产为纽带,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三产为提升,不断发展休闲农业,融入农业文化,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如皋市建立了以盆景为支柱产业、从花木种植到园林施工的全产业链,花木生产面积超过20万亩,年营销收入连续多年超2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支柱产业,花木园艺从业人员已近10万人。
3、融合方式多元,新产业新业态提档升级。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全市各地涌现出多类型多样化的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和发展集聚化态势。各地相继打造出一批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等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和田园实践馆,推出了休闲农业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和经典旅游线等地方知名品牌。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如东县掘港街道虹桥村等3个村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目前,全市共有20个示范村镇获得此殊荣,总数名列全省第一。随着“互联网+”和直播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电商平台也成为农特产品“走出去”的“直通车”,农民致富的“好帮手”,调查显示,37.1%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了电商销售并从中获利。
4、攥指成拳聚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持续推动下,各地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辐射作用,通过聘请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给予农机服务支持,搭建合作销售平台等,促进当地农产品走出去、销出去,充分带动本地及365体育投注注册_365限制结束投注_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周边等地的人加入其中,使得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大大的增加了农民收入,调查显示,农户每年在农业经营主体中获得收入多在1-5万之间,共计占比57.2%,超过半数。海安市好福来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公司主要从事酱腌菜的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企业现有固定资产近600万元,流动资产500万元,带动合作社4个,农户1800多户,种植榨菜2000多亩,雪菜1000多亩,增加农民收入500多万元。
三、存在问题
1、产业融合水平不高,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农业采取规模化种植后,产业融合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有些问题仍不能忽视。第一,受生产技术、生产条件等因素限制,现代化生产、经营在农村占比较少,导致农产品未能深加工、精加工,第一产业未及时与第二、第三产业对接,产业链未延长至加工、服务、销售等环节,所以产品价值增值空间小,难以满足市场高品质、高产量要求,形成主导发展的能力。第二,独具特色的产品、产业尚未被深入开发,从调查结果看,经营主体和农户从事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占比分别为85.5%和78.8%,导致产品、服务缺乏竞争力,如通州区骑岸大方柿,第三产业渗透困难,市场认可度低。第三,大型产业融合项目不多,且其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足,市场空间、效益优势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调查显示,农业经营主体的雇员规模在10人以下的占48.4%,10-50人的占比35.5%,大部分经营主体的规模程度不高,发展仍不充分。
2、农业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带动农户方式简单。在农业三大产业融合过程中,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现有的利益联结方式大多采用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用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将农户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连接在一起的较少,农民的主体地位很容易被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参与方动摇。这些联结机制为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销售渠道等,但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依旧为种植收入、务工收入等,并未极大限度的提升农户收入水平。
3、用工年龄结构矛盾突出,农村人才力量不足。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都是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务工、经商、定居,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制约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调研显示,在311个被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中, 50-59周岁的占比44.1%,60周岁以上农户占比30.5%,学历为初中毕业的占比49.5%,小学及以下的占比23.5%。农户的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且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户,掌握先进生产实用技术不多。就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内在要求来说,经营主体负责人应该比一般农户种得更好、养得更优、品质更高,但由于合作社和农场主的起点低,对农作物新品种认知程度、农业实用新技术掌握能力不足,对大市场的应对能力存在一些不适应,并没有最大化地展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
四、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支持,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制定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统筹规划,以乡村振兴为基础,以要素融合及城乡融合为途径,将政府的投资转向乡村振兴,从而带动社会投资,使社会资本流入乡村地区。同时,由政府来搭建平台、聚集资源、完善创新机制,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繁荣农村经济。政府各部门间应进一步协调各自职能,重点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
二是鼓励创新驱动,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将依靠传统劳动力种植状况转变为机械化智能种植。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利用新兴科技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以科技助力产业链延伸,推进产业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兴农发展水平,借助“互联网+”,提高效率,努力探索创新型产业融合模式。例如: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珍稀鱼类物种保护与综合开发,每年研发投入达3%,研发投入聚焦种质创新研发、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现代渔业设施设备引进、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研究等方面,取得86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制定了11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6项地方标准,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带动近万农民从事珍稀鱼类养殖,每年促进农民增收超亿元。
三是加强培训力度,健全农村人才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培训支持力度,要鼓励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和从事产业融合项目开发,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业产业扶持,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懂技术、懂管理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为农业农村建设输入新鲜血液。农业主管部门一方面应多提供种植技术培训,提高种粮户的种植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力度,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规范化水平。
四是增强利益联结,充分带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要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及与普通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要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与政策支持相挂钩,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以土地、劳务、资金等入股企业,支持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领办专业合作社。例如:南通绿海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南通绿海冷冻产业联合体”,推行“公司+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40多家家庭农场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紧密合作,辐射面积超20000亩,带动农户5000余人,逐步深化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规模发展格局初成。